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将增至252亿,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不过到目前为止,从终端安全、隐私保护、数据信任、多方协作等,与物联网相关的信息安全问题一直面临挑战。2020 Unit 42 IoT威胁报告显示,目前98%的物联网设备流量未进行加密,57%的物联网设备易受中等或高强度的攻击。此外,传统物联网采用中心化的管理架构和运营系统,随着物联网设备不断增加,管理运营难度和成本都会迅速上升,而海量物联网数据如何实现商业价值,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近日,紫光展锐宣布将与万向区块链、摩联科技、广和通等合作推进芯片与区块链的底层深度融合,为万物互联时代打造可信的数字基础设施。
新思路应对新挑战
对于业界普遍关注的物联网信息安全问题,紫光展锐及其合作伙伴提出了“物联网+区块链”的融合创新思路。
紫光展锐工业物联网副总裁鲜苗表示,区块链中的所有数据传输都有严密的加密处理,网络的独特链式结构也能保证数据难以篡改、可溯源、可追踪。“如果说物联网实现了海量数据的低成本获取,那么区块链就能让我们大规模、高效率、低成本地信任这些数据,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有充分的保障。”鲜苗说。
由于区块链采用去中心化架构,数据记录和存储以分布式实现,所以还能减轻传统中心化计算的压力和风险。此外,区块链也有利于业务创新。鲜苗解释说,每一个商业链的终端都有一个不可篡改的唯一ID,链上采用非对称算法,终端数据的安全性和所有权都有充分的保障。同时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既解决了数据安全和相互信任的问题,又给出了统一的计算方式,有利于数据资产化。“链上基于合约的数据交换,可以充分挖掘数据的价值,帮助物联网实现商业闭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鲜苗说。
正是看到区块链的优势,全球物联网企业纷纷选择在这一领域进行布局。Gartner的一项调查显示,美国75%的物联网技术已经采用或计划在2020年底前采用区块链技术。目前来看,物联网和区块链的交集主要出现在云端,物联网设备采集到的数据通过软件上链,不过如果物联网终端没有可信数据上链能力,那么数据从源头上能存在被篡改的风险。因此,纯软件的上链方式存在缺陷,软硬融合才是更好的选择。“未来终端与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会越来越常见,因此只有在终端硬件底层部署可信数据上链能力,才能打通‘物联网+区块链’的关键一环,从数据源头实现上链。”鲜苗说。
实践“物联网+区块链”融合创新
此次紫光展锐与万向区块链、摩联科技、广和通等合作,目的就是实现芯片与区块链在底层的深度融合。在此次合作中,紫光展锐将提供全场景的可信连接技术,为区块链应用平台打通与物理世界连接,完成安全的数据采集与通信功能;万向区块链则利用在区块链技术方面的经验和资源,实现数据在不泄漏隐私的前提下完成跨组织分享,数据金融化和资产化,推动传统信息物联网向价值物联网升级;摩联科技拥有自主研发的基于蜂窝物联网平台的区块链应用框架BoAT,可以全面支持物联网设备的可信数据上链。
目前这一合作已经在紫光展锐Cat.1产品春藤8910DM上落地,这也使得春藤8910DM成为全球首款支持区块链技术的Cat.1 bis物联网芯片。广和通产品行销总监刘荪枝表示,参与此次合作的企业紧密合作,推出了全球首款基于春藤8910DM芯片和摩联科技BoAT区块链框架的LTE Cat 1区块链模组L610。这款模组在应用层集成了摩联科技的BoAT SDK,两者结合,能够使物联网设备访问区块链、调用智能合约,同时确保数据上云、数据特征值上链,实现“链-云”数据可信对应。
“Cat.1+区块链”前景广阔
鲜苗表示,与区块链结合之后,Cat.1物联网产品在市场上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比如车联网领域,移动场景必须要解决网络的可靠覆盖和切换,Cat.1依托完善的LTE覆盖和无缝全模切换,无疑是业界的首选。通过区块链平台记录的车辆动态数据,可以设计开发出车辆生命周期内的大数据模型,汽车制造商、银行、保险、交通、环保部门、二手车交易平台等等,都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更精细化的服务。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应用场景往往需要兼顾带宽、时延、移动、语音等多种要求,对于中低速应用来说,Cat.1也是性价比最优的方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架构还可以降低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成本,降低网络安全风险,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维护效率,因此“Cat.1+区块链”方案也极具吸引力。
未来紫光展锐还将与万向区块链、摩联科技、广和通继续深化合作,推出更多支持BoAT区块链应用框架的物联网产品,深度融合紫光展锐物联网芯片可信执行环境TEE、根信任等安全能力,在芯片固件中整合符合PSA认证要求的区块链应用框架,为物联网行业应用提供安全可信的“一键上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