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需求端销售额达146亿美元,增速为32.2%,创造了2016年以来的最高峰值。今年,各种机器人的部署也成为了热门话题,比如机场中开始部署的消杀机器人、测温机器人以及商场内已经成为标配的应答机器人等等。
年初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在其场馆内应用的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也一跃成为新晋网红,产业发展端,同样也有像特斯拉、戴森这样的企业投身到“拟人型”机器人的研发与制造中。
机器人的大量应用,也促进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并联动了多个领域技术的协同进步。据腾讯研究院司晓院长邀请到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丁汉介绍,从机器人的应用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归为3大类: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从整体的发展而言,工业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都有比较明确的应用场景需求,其“专物专用”的特性,也使得技术研发的方向都非常明确。相比之下,服务机器人则对各方面的技术突破要求更高,很多服务机器人都会需要跨领域技术的结合,并且在此基础上还不能以纯工业化的思维去进行设计。
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实验室及腾讯AI Lab负责人张正友告诉钛媒体App:“从整体的发展来看,服务型机器人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服务于人’,所以它必须要具备能够与人互动的能力。因此,服务机器人的自主能力变得更为重要,而这也将成为之后服务机器人赛道所要继续攻破与体验升级的方向。”
以“服务于人、具备与人互动能力”这个标准来看,很多目前被归类于机器人的产品其实并不能够被称之为“服务机器人”,比如后厨中使用的炒菜机,它的工作原理就是将食材进行处理,最终输出为成品的菜肴,期间并没有涉及到交互,整个工作的过程更像是一台微波炉这样的电器,或者说是一部自动化机器,而非机器人。
对于机器人应该如何服务于人,清华大学长聘教授、清华未来实验室主任徐迎庆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服务机器人要能够帮助人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从用户体验来讲,机器人要具备沟通和交流能力,甚至要能听出语言中不同情感的区别。”
他还提到,以现阶段的技术而言,要让所有服务机器人都像人一样具备五感还比较困难,但这始终是服务机器人最重要的技术发展方向。可以想见,当机器人具备五感,能够听、能够看、能够抚摸、能够帮扶,并拥有嗅觉能力的时候,它对于人们指令或者是诉求的观察就会更加敏感且能够理解其中的意图,比如能够感知到屋里的异常气味并做出应对。
而想要让机器人具备上述的能力,就离不开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徐迎庆表示,现在人工智能应用最好的两个领域分别是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NLP)。究其原因,第一是数据基础量足够大,能够帮助人工智能进行数据模型训练,另外则是应用场景相对比较广泛,即使不是机器人领域,在自动驾驶、智能音箱、翻译机等产品中都能有所应用。
此外,较好的硬件基础,也为视觉、语言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根基,像摄像头、拾音麦克风等硬件,目前无论是本身的分辨率、感光能力、拾音距离、降噪算法等参数,还是传感器的体积与技术标准,都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
而服务机器人目前可以有很大上升空间的三个技术维度,就是触觉、味觉和嗅觉,在这三个领域中,无论是应用层还是硬件层,目前都没有统一的方向和规格可供参考。
丁汉认为,下一步机器人领域的重要课题,一方面是继续开发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推动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如何把AI和机器人结合,可能是本世纪最重要的技术突破点。”他说到。
除了更加智能以外,如何让机器人更适应人居环境也是一个重要话题。比如腾讯推出的Robotics X Max多模态四足机器人采用了足轮一体的设计,Max在崎岖路面可以走动,平坦路面可以切换到轮子跑得更快,更契合人类社会的现实环境。
尽管机器人技术在各个维度上面不断进步,但其还没发展到大规模应用甚至是“一家一台”的地步,其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成本。从商业角度来看,首先还是目前机器人总体的需求量不够大,这就会使得参与其中的供应商数量收到限制,而且很多零部件也都难以统一规格进行大规模量产,使得厂商很难在工艺上升级以及降低成本。
腾讯投资董事总经理余海洋认为,机器人的落地和商业化,就是一个需求和供给碰撞的过程,可以看到目前机器人领域成本较为透明和可控的就是电池组件,而这部分的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电动车行业的发展,有更多的资金和人才进行研究。
此外,服务机器人的落地,还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余海洋提到:“优秀的服务机器人公司,需要对特定的场景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同时也需要渐进式的优化。比如老龄化是非常大的需求,但缺乏供给的解决方案,如果可以在供给方面有一点提升,就可以产生比较大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