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第五代(5G)移动通信系统已在许多国家推出,5G用户数量已达到非常大的规模。目前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将注意力转向下一代的合适时机。在这个十字路口,对当前技术状态的概述和对未来通信的展望无疑是令人感兴趣的。
本文主要探究5G活跃在移动通信领域的前提下,6G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因此,本文重点是将5G与6G在技术要求上进行比较讨论,并总结了一些代表性机构和国家最先进的6G研究工作和活动,预测6G产生时的相关规范和标准化路线图,简单预测一些可能出现的技术,并介绍其原理、优势、挑战和开放的研究问题。本文旨在探究6G诞生后,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尽量全面地描述6G系统各方面的全貌,激发人们对6G通信系统后续研究和开发的兴趣。
引言
移动通信系统是从美国和北欧诞生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系统即1G网络。目前已经发展到第五代。2G的创新点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3G的创新点在码分多址(CDMA)的革命性技术,以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为代表;4G的创新点在通过多输入多输出(MIMO)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天才组合。5G则将移动通信服务从人扩展到物,也从消费者扩展到垂直行业,从传统移动宽带到工业4.0、虚拟现实(VR)、物联网(IoT)和自动驾驶。
目前,5G仍在世界各地部署,但学术界和工业界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6G系统,以满足未来2030年的信息和通信需求。虽然曾有人反对谈论6G[1],但其实关于下一代无线网络的几项开创性工作已经开始。2018年7月,国际电信联盟电信(ITU-T)标准化部门成立了一个名为“网络2030技术”的重点小组。该小组打算研究2030年及以后的网络能力[2],届时有望支持新的前瞻性场景,如全息型通信、无处不在的智能、触觉互联网、多感官体验和数字孪生。欧盟委员会发起赞助5G以外的研究活动,正如《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呼吁的那样——ICT-20 5G长期演进和ICT-52 5G以外智能连接——2020年初,一批关键6G技术的先锋研究项目启动。
欧盟委员会还宣布了加快对欧洲“千兆连接”(包括5G和6G)投资的战略,以塑造欧洲的数字未来[3]。2020年10月,下一代移动网络(NGMN)启动了新的“6G愿景和驱动因素”项目,旨在为全球6G活动提供早期和及时的指导。美国、中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移动通信领域的其他传统主要参与者已经正式启动了6G研究。
开发6G的关键驱动力
自2019年年中以来,商用5G移动网络已在全球铺开,并在一些国家达到了非常大的规模。例如,截止2020年底中国部署的5G基站数量超过50万个,服务于1亿多5G用户。按照每十年出现新一代的传统,现在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开始探索5G继任者的时候了。然而,在迈向6G的道路上,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6G是否真的需要? ”,或者说“5G是否已满足需求? ”,因此本文讨论开发6G的关键驱动力。
下一代系统的发展不仅受到移动流量和移动订阅指数增长的推动,而且还受到即将出现的新的破坏性服务和应用的推动。此外,它还受到移动通信社会不断提高网络效率(即成本效率、能源效率、频谱效率和运营效率)的内在需求驱动。随着AI、THz和大规模卫星星座等先进技术的出现,通信网络能够朝着更强大、更高效的系统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当前服务的需求,并为提供迄今从未见过的破坏性服务打开了可能性。
关键驱动力之一首先是移动流量的爆炸性增长。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大量智能产品、交互式服务和智能应用程序迅速涌现和发展,对移动通信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可以预见,5G系统很难适应2030年及以后的巨大移动通信量。由于丰富的视频应用程序、增强的屏幕分辨率、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移动云服务等新技术应用激增,全球移动通信量将以爆炸性的方式持续增长,2030年将达到每月5016 EB,而2020年为每月62 EB。爱立信的一份报告[4]显示,2019年底全球移动通信量已达到每月33 EB,这证明了ITU-R估计的正确性。
在过去十年中,由于移动宽带(MBB)的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这一趋势将在21世纪20年代继续,因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渗透率尚未饱和,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与此同时,可穿戴电子设备和VR眼镜等新型用户终端迅速出现在市场上,并迅速被消费者采用。另一方面,随着MBB用户数量的增加,每个MBB用户的流量需求不断增加。这主要是因为Youtube、Netflix和最近的Tik Tok等移动视频服务的普及,以及移动设备屏幕分辨率的稳定提高。即将到来的移动流量爆炸性增长三分之二[4]来自于移动视频服务,并且移动视频服务将在未来更占主导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在2025年之前,丰富的视频服务推动了强劲的流量增长,由于增强现实(AR)和VR应用的渗透,长期增长浪潮将持续。
另一个关键驱动力是潜在应用案例。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现有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全息、机器人、微电子、光电、人工智能和空间技术,移动网络中可以培育出许多前所未有的应用。为了强调6G的独特特性并定义6G的技术要求,主要列举一些6G的潜在应用案例,比如全息型通信(HTC),多感官体验和大众智能等等。
全息型通信(HTC):与使用双眼视差的传统3D视频相比,真正的全息图可以尽可能自然地满足肉眼观察3D对象的所有视觉提示。随着近年来全息显示技术的显著进步,如微软的HoloLens[5],预计其应用将在未来十年成为现实。通过移动网络远程渲染高清全息图将带来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例如,全息远程呈现将允许远程参与者以全息图的形式投影到会议室,或者允许在线培训或教育的参与者与超现实的对象交互。然而,即使使用图像压缩,HTC也会导致每秒太比特量级的巨大带宽需求。
除了考虑二维(2D)视频中的帧速率、分辨率和颜色深度外,全息图的质量还包括倾斜、角度和位置等体积数据[6]。HTC还需要超低延迟,以实现真正的沉浸感和跨大量相关流的高精度同步,从而重建全息图。
多感官体验:人类有五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来感知外部环境,而当前的通信只关注光学(文本、图像和视频)和声学(音频、语音和音乐)媒体。味觉和嗅觉的参与可以创造完全沉浸式的体验,这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服务,例如在食品和纹理行业[2]。此外,触觉通信的应用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带来广泛的应用,如远程手术、远程控制和沉浸式游戏。这个应用案例对低延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大众智能: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机器人、智能汽车、无人机和VR眼镜等新型互联设备的出现,空中智能服务有望蓬勃发展。这些智能任务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面向计算的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视觉、同时定位和映射(SLAM)、人脸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运动控制等。为了克服移动设备上严格的计算、存储、功率和隐私限制,6G网络将通过利用云、移动边缘和终端设备上的分布式计算资源,并培养高效通信的ML训练和干扰机制,以AI即服务的方式提供普遍智能[7]。例如,波士顿动力公司的Atlas等人形机器人[8]可以将SLAM的计算负载转移到边缘计算资源,以提高运动精度、延长电池寿命,并通过移除一些嵌入式计算组件变得更轻。除了计算密集型任务外,普适智能还促进了对时间敏感的AI任务,以避免在需要快速决策或对条件做出响应时云计算的延迟限制。
6G技术要求
为了很好地支持2030年及以后的破坏性用例和应用,6G系统将提供极高的容量、可靠性、效率等。与[9]中规定的IMT-2020最低要求一样,使用了大量定量或定性KPI来指示6G的技术要求。大多数用于评估5G的KPI仍然适用于6G,而一些新的KPI将被引入新技术特征的评估。
以下5个KPI可以被视为5G定义中的关键要求,简要介绍如下:
峰值数据速率:在用户需求和THz通信等技术进步的推动下,预计将达到1Tbps,是5G的数十倍,5G的峰值速率为下行链路20 Gbps,上行链路10 Gbps。
用户体验数据率:此数值定义为用户吞吐量的累积分布函数的第5百分位(5%)。换言之,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或位置获得至少95%的数据速率。衡量感知性能,尤其是在小区边缘,并反映网络设计的质量(如站点密度、架构、小区间优化等)更有意义。在密集城市的5G部署场景中,用户感知速率的目标是下行链路为100Mbps,上行链路为50Mbps。预计6G可以提供更高的1Gbps,是5G的10倍。
延迟:延迟可以分为用户平面和控制平面延迟。前者是假设移动站处于活动状态,在无线网络中从源发送分组到目的地接收分组的时间延迟。在5G中,eMBB对用户平面延迟的最低要求为4ms,URLLC为1ms。预计该值将进一步降低到100µs甚至10µs。控制平面延迟是指从最“电池效率”状态(例如,空闲状态)到开始连续数据传输(例如,活动状态)的过渡时间。5G中控制平面的最小延迟应为10ms,预计6G中也会显著改善。除了空中延迟,往返或E2E延迟更有意义,但由于涉及大量网络实体,因此也很复杂。在6G中,E2E延迟可被视为一个整体。
移动性:移动性意味着在提供可接受的体验质量(QoE)的情况下,由网络支持的移动站最高移动速度。为了支持高速列车的部署场景,5G支持的最高移动性为500公里/小时。在6G中,如果考虑商业航空系统,最大速度为1000公里/小时。
连接密度是mMTC使用场景中用于评估的KPI。在无线资源数量有限的情况下,每平方公里具有宽松QoS的设备的最小数量为106台5G,预计将进一步提高10倍,达到107台每平方公里。
可见光通信
VLC工作在400THz至800THz的频率范围内。与使用天线的较低THz范围的射频技术不同,VLC依靠照明源(尤其是发光二极管(LED))和图像传感器或光电二极管阵列来实现收发器。使用这些收发器,可以以低功耗(10 Mbps至100 Mbps时为100 mW)轻松实现高带宽,而不会产生电磁或无线电干扰。主流LED的高能效、长寿命(长达10年)和低成本,加上未经许可的频谱访问,使VLC成为对电池寿命和访问成本敏感的用例(如大规模物联网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此外,VLC在一些非地面场景(如航空航天和水下)中也表现出比RF技术更好的传播性能,这可能是未来6G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RF相比,VLC中的MIMO增益非常脆弱,尤其是在室内场景中。这源于传播路径之间的高一致性,即低空间多样性。虽然通过使用间隔LED阵列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降低这种一致性[10],但MIMO-VLC也受到接收机设计和实现的挑战:非成像接收机对其与发射机的空间对准极为敏感,而成像接收机因其高昂的价格而不适用于成本关键的使用情况。因此,尽管学术界自十年来一直在努力 [11],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MIMO方法标准化为IEEE 802.15.7的主流VLC物理层。因此,VLC中的波束形成与基于MIMO的RF波束形成不同,是通过称为空间光调制器(SLM)的特殊光学设备实现的。
与毫米波和太赫兹技术类似,VLC也依赖LOS信道,因为它既没有穿透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衍射来绕过常见障碍物。同时,由于对相邻小区干扰和几乎无处不在的环境光噪声的担忧,VLC系统通常需要具有窄波束的定向天线。这些事实使得VLC系统对用户的位置和移动性高度敏感,导致对波束跟踪的高要求。
另一方面,该功能也可以在某些使用场景中发挥优势,例如室内定位的精度更高[12],车辆通信的干扰更低[13]。
VLC面临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挑战是开放和不受监管(更具体地说,不可监管)的可见光频谱接入,这意味着与许可RF频带中的传统蜂窝系统相比,VLC系统的安全风险更高,需要更严格的安全要求。关于这一点,物理层安全性作为一种有前途的解决方案被广泛研究[14]。
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6G移动系统的驱动因素、需求、动力和促成因素进行了部分调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每十年新一代的传统演进不会终止于5G,考虑到学术界和工业界对发展6G的巨大热情,第一个6G网络预计将于2030年或更早部署。6G将以更具成本效益、能效和资源效率的方式,适应5G中引入的用例和应用,如物联网、工业4.0、虚拟现实和自动驾驶,并提供更好的体验质量。同时,它将实现5G无法支持的前所未有的用例,例如全息型通信、普及智能、全球无处不在的可连接性,以及我们尚无法想象的其他破坏性应用。从5G时代引入MTC和IoT开始,移动通信服务的趋势从仅以人为中心扩展到连接机器和事物,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而万物互联将在6G到来时实现。6G系统必须满足对延迟、可靠性、移动性和安全性的极为严格的要求,并大幅提高覆盖率、峰值数据速率、用户体验速率、系统容量和连接密度,与5G相比,KPI通常提高10至100倍。
1926年,工程师兼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表示,“当无线技术完美应用时,整个地球将变成一个巨大的大脑”。当6G到来时,这一预言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