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要素,数据与社会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2021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我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2019年我国产生的数据量约占全球的9.3%,居世界第二。
在对算力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的背景下,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基建工程,“东数西算”在两个月前正式启动——2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通知,同意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
我国“东数西算”项目正式拉开序幕,同时也引爆“东数西算”相关概念股。不过,“东数西算”到底是一个国家级的工程,从规划到实施,周期相对较长。就算许多企业借“东数西算”的概念火了一把,但是否真能参与到“东数西算”工程中,却还是个未知数。
东边的数,西边来算
说到“东数西算”,很难不想到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工程。如果说南水北调,是把南边的水调到北边去用;西电东送,是把西边的电送到东边去用,那么,东数西算,就是把东边的数拿到西边去算。其中,“东数西算”中的“数”,指的是数据;“算”指的是算力,即对数据的处理能力。
所谓“东数西算”,就是指通过构建新型算力网络体系,把东部算力需求以及大量生产生活数据输送到西部地区进行存储、计算、反馈,并在西部地区建立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有助于改善数字基础设施不平衡的布局,最大限度发挥数据要素的价值。
当前,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力,则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的新焦点。小到智能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大到天气预报、医疗保障、清洁能源等民用领域拓展应用,都离不开计算的赋能支撑。计算已经实现从“旧”到“新”的彻底蜕变,成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赋能数字经济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
“算力时代”正在加速到来。一方面,算力有望替代热力、电力,成为拉动数字经济向前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另一方面,算力正在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关键要素,国与国的核心竞争力正在聚焦于以计算速度、计算方法、通信能力、存储能力为代表的算力,算力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征。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规模已达500万标准机架,算力达到130EFLOPS(每秒一万三千亿亿次浮点运算)。随着数字技术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持续渗透,全社会对算力需求仍十分迫切,预计每年仍将以2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何立足于算力、发展算力成为算力时代的新近关切,也是是我国深化数字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就我国目前情况看,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仅有不到20%的数据中心分布在西部。但建立数据中心不仅需要土地,还需要能源,在东部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相较之下,我国西部地区资源充裕,特别是可再生能源丰富,比如太阳能和风能等。西部地方气候还比较凉爽,也有利于为数据中心散热节约成本,具备发展数据中心、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
基于此,“东数西算”工程应运而生。东部有数,西部算数。“东数西算”工程,充分发挥了体制机制优势,从全国角度一体化布局,通过这个新时代超级工程,大刀阔斧地对全国算力资源进行调整配置,解决数据中心能耗高、数据资源利用效率不足、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存在的问题。
不过,受限于网络长距离传输造成的时延,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因素影响,西部数据中心并不能满足所有算力需求。
因此,对于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对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可率先向西转移,由西部数据中心承接。而一些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比如,工业互联网、金融证券、灾害预警、远程医疗、视频通话、人工智能推理等,仍可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布局。
至此,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完成总体布局设计。
“东数西算”掘金热
“东数西算”作为一项国家工程,同时也引爆了“东数西算”相关概念股。
其中,2月18日和21日整个概念股板块涨幅最大,以东方财富网的“东数西算”概念股板块为例,该板块涨超9%。2月18日收盘时,光环新网、沙钢股份、贵广网络等多股涨停。2月21日收盘时,首都在线、南凌科技、浙大网新等多股涨停。2月22日,“东数西算”概念股继续走强。
2月23日,“东数西算”概念股增长至近期最高点,相比于2月17日,“东数西算”概念股涨了超四分之一。“东数西算”带来的重大机遇并不难理解,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数据中心产业链条长,覆盖门类广,带动效应大,算力枢纽和数据中心集群建设将有力带动产业上下游投资,预计每年能带动社会投资超过4000亿元。
腾讯云、华为云、阿里云等头部科技企业更是加快布局,抢抓“东数西算”机遇:腾讯云在贵州、京津冀、成渝枢纽等均有数据中心布局;华为云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贵安和乌兰察布布局五大数据中心;阿里云已在全球25个地域部署上百个云数据中心,其中在张北、河源、杭州、南通和乌兰察布规划建设了5座超级数据中心。
不过,从热点背后考量,东数西算概念从整体上讲,并没有多大新意,不管未来数字产业怎么发展,数据消费怎么增长,大数据也好,云计算也罢,在资本市场都并不是新鲜事物。如果只盯着“东数西算”的概念,忽略了这一系统性工程的布局逻辑、时间进度和产业现状,“东数西算”概念股的股价就可能由涨转跌,形成阶段性的资本泡沫。
实际上,在“东数西算”工程宣布的一个月内,“东数西算”概念板块整体虽然呈增长态势,但实际上涨的只有42只,相比一个月前,涨幅超过20%的有16只股票,而“东数西算”概念股中下跌的则有39只,其中,不乏一些与“东数西算”关联度较低的概念股。
尤其是一些智慧城市、数字营销、传统工业等方向的企业,目前暂未有数据中心或者“东数西算”直接相关的业务,只是和数据中心有一些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像沙钢股份,其主营业务钢铁行业,目前没有涉及数据中心相关的业务。沙钢股份的控股股东有沙钢集团,而沙钢集团旗下有欧洲最大的数据中心公司GS。
“东数西算”概念热度高涨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相关监管机构对连续增长的概念股企业进行了关注和问询。比如,2月22日“东数西算”相关概念股南凌科技收到深交所关注函。2月24日,依米康收到关注函。2月28日,深交所向直真科技下发关注函。
归根到底,“东数西算”工程还在起步阶段,随着监管的入场,如何守住地盘,还要看各家企业自身的本领。
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产业链来看,“东数西算”工程融合了多个生态和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基本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但不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产业链的不同行业都需要回应不同的问题,迎接不同的挑战。
上游主要就是数据中心机房建设提供必须的基础设施或者条件,包括服务器、交换机、供电设备等设备供应商,电源系统供应集成商,以及土地、制冷和宽带服务商等。实际上,东数西算的规划出台、算力枢纽的布局批复之后,一大批概念股暴涨,这些企业大多数位于产业链上游,是每年数千亿投资的受益者。
其中,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核心正是数据中心(IDC),而数据中心需要很多高性能计算芯片,这对相关高性能计算芯片、通信芯片、接口芯片等硬件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计算芯片、存储芯片还有服务器芯片和接口芯片。
中游对上游的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稳定高效的数据中心机房,并为信息系统提供服务,包括电信运营商、云服务提供商以及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商。而对于中游来说,“东数西算”工程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风口。
究其原因,东数西算的政策环境下,一线城市能耗指标趋严,在一线城市及周边具备较强基础、与互联网和云厂商深度合作的IDC龙头。比如,上海对已发放的指标有建设截止期的要求,如未按照规定时间完成建设,后续将不再发放指标,这将有利于具备技术和规模优势的IDC龙头厂商发展。
但是,数据中心的大规模超前建设,会使行业竞争形势进一步恶化,供大于求的同质化竞争必将引发单价下滑,导致企业收益下降。并且,《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算力枢纽的技术要求非常高,现有的数据中心很难完全达标。
比如,国家规定新建数据中心PUE值(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指标,指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的比值)必须在1.5以下,这样才能获得能耗指标,PUE值高于1.5的电价会递增导致运营成本高企;而在加强统筹的基调下,即便能获得一些政策补贴,也难以弥补大规模建设数据中心的成本。
下游则是数据中心机房的使用者,包括互联网企业、集成开发商、企业客户等,他们有的是最终的客户,有的则是利用数据中心的资源再为其他客户提供服务的企业。
不可否认,数据中心产业链长,既包含传统的土建工程,也包含软硬件设施、能源等多个方面,各个相关细分赛道的企业都可能获益于“东数西算”工程。但要明确的是,“东数西算”是一个长期工程,依然需要避免短期炒作概念,要着眼于长期去看企业的收益情况。
根据《意见》中提到得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发展目标,“全国范围内数据中心形成布局合理、绿色集约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格局,东西部数据中心实现结构性平衡”,要在2025年,也就是3年后实现。
也就是说,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东数西算工程建设初见成效可能至少需要3年,期间还有许多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对于投资者们来说,单纯在资本市场上吹风,或者以此炒作股价和市值的企业,还是需要掂量掂量的。